2025年3月,我在给2岁半的儿子刷牙时,发现他后槽牙有针尖大的黑点。起初以为是食物残渣,用牙线清理后黑点仍在,且触碰时孩子表现出抗拒。
查阅资料后得知,3岁孩子龋齿治疗需要麻醉吗这一问题的答案取决于病情重度程度——若龋洞未伤及牙髓,可通过局部麻醉或行为引导完成治疗;若已引发牙髓炎,则需更深入的干预。
抱着侥幸心理,我推迟了就诊时间。两周后,孩子因牙痛哭闹不止,进食困难,甚至拒绝喝温水。意识到问题严峻性,我立即预约了医院儿童口腔科。
医生检查后严肃告知:4颗乳磨牙已出现深龋,其中2颗接近牙髓,若不及时治疗,可能影响恒牙发育。更棘手的是,孩子对口腔检查极度抗拒,连张嘴都需两人配合,传统束缚治疗存在误吞器械的风险。
医生提出两种方案:
1.局部麻醉+束缚治疗:需分4次完成,每次治疗孩子需被固定在特制椅上,可能引发心理创伤;
2.全身麻醉下一次性治疗:通过静脉复合麻醉让孩子进入睡眠状态,医生可有效完成补牙、根管治疗等操作,但需承担麻醉风险。
我陷入两难:一方面担心全麻对幼儿神经系统的影响,另一方面心疼孩子反复治疗的痛苦。查阅多篇医学文献后得知,现代儿童牙科全麻技术已非常成熟,采用短效麻醉药,代谢快,且由靠谱麻醉医师全程监控生命体征,结合孩子不配合的实际情况,我们选择了全麻方案。
术前检查:精细评估降低风险
治疗前需完成血常规、凝血功能、心电图等基础检查,排除麻醉禁忌症。医生特别关注孩子的呼吸道情况,因口腔治疗易引发分泌物增多,需确保气道通畅。
手术当天:3小时有效完成治疗
手术安排在上午9点。孩子换上手术服后,护士用玩具分散其注意力。麻醉诱导阶段,孩子吸入七氟烷后快速入睡,整个过程无哭闹。术中,医生发现实际龋坏比影像更重度:4颗牙需根管治疗,2颗需预成冠修复。得益于全麻状态,医生得以精细去除腐质、填充材料,并安装生物相容性牙冠,避免未来反复治疗。
术后护理:细节决定修复质量
术后2小时,孩子在复苏室苏醒,初期表现为烦躁(属麻醉后常见反应)。护士指导我们:
- 饮食:前24小时以温凉流食为主(如米糊、果汁),避免刺激创口;
- 口腔清洁:用医用纱布蘸取生理盐水轻擦牙齿,24小时后使用儿童专用牙刷;
- 行为观察:若出现持续高热、创口肿胀,需立即返诊。
总费用6500元,包含:
- 麻醉费:2800元(含麻醉监测、药物成本);
- 治疗费:3200元(4颗根管治疗+2颗预成冠+抛光);
- 术前检查:500元。
对比其他家长分享的病例,我们的花费处于中等水平。关键经验在于:
1.早发现早治疗:若在龋齿初期干预,可能只需局部麻醉;
2.选择正规机构:医院儿童口腔科配备儿童专用器械和麻醉团队,可靠性更高;
3.重视术后管理:严格遵循医嘱可减少并发症,我们孩子术后24小时即修复正常饮食。
看着孩子如今自信的笑容,我深知这6500元花得值得。希望更多家长能打破对全麻的误解,用科学的方式守护孩子的口腔健康——毕竟,一口好牙是孩子受益一生的财富。
· 相关阅读 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