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> 首页 > 牙齿综合 > 牙周刮治有必要吗?我纠结了 3 个月后做了,现在牙周炎好了!分享 3 个必须做的信号

牙周刮治有必要吗?我纠结了 3 个月后做了,现在牙周炎好了!分享 3 个必须做的信号

非合作机构 机构电话: 作者:楚吟之   2025-08-07 11:31:30

三个月前,我站在牙科诊所的走廊里,手里攥着检查报告,耳边回响着医生那句“需要牙周刮治”,内心像被扔进了一颗石子——是该立刻接受治疗,还是再等等看?这种纠结,或许只有经历过牙周炎反复发作的人才能体会。如今,治疗结束三个月,牙龈出血、口臭消失了,牙齿松动感也明显减轻。回看这段经历,我总结出三个必须做牙周刮治的“信号”,希望能为同样困惑的人提供参考。

牙周刮治外部图

信号一:牙龈出血反复,刷牙时“见红”成常态

牙龈出血是牙周炎比较典型的早期症状,但很多人误以为“上火”或“刷牙太用力”,直到出血频率从偶尔变成每天,甚至吃苹果、馒头时都会留下血迹,才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。我的经历正是如此:起初只是晨起刷牙时牙龈泛红,后来发展到咬硬物必出血,甚至说话时用力过猛也会“渗血”。

医学解释:牙龈出血的本质是牙菌斑和牙结石长期刺激牙龈,引发局部炎症。当炎症突破牙龈表层,形成深度超过4毫米的牙周袋时,普通刷牙和洗牙无法触及袋内细菌,导致炎症反复发作。牙周刮治通过精细器械深入牙周袋,清除袋内牙结石和菌斑,能从根源上阻断出血诱因。

治疗关键:若牙龈出血持续超过2周,且伴随牙龈红肿、触痛,需尽快进行牙周探诊检查。医生会用探针测量牙周袋深度,若深度超过4毫米,即需刮治。我曾在治疗前用手机拍下牙龈状态——暗红色、边缘肿胀,与治疗后粉红色、紧贴牙面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,这便是炎症控制的直观证据。

牙周刮治卡通示意图

信号二:口腔异味难消,社交时“掩鼻”成习惯

口臭是牙周炎患者的“隐形枷锁”。我曾因口臭不敢近距离与人交谈,开会时总下意识捂嘴,甚至买了多种漱口水、口腔喷雾,但结果短暂。直到医生指出:“口臭的根源在牙周袋内的细菌,它们分解食物残渣产生硫化物,这是‘臭味’的主要来源。”

数据支撑:研究表明,牙周炎患者的口腔挥发性硫化物浓度是健康人群的3-5倍,而牙周刮治可降低70%以上的硫化物水平。我的治疗体验也印证了这一点:刮治后第二天,口腔异味明显减轻,一周后几乎消失,连伴侣都感叹“终于不用忍受你的‘化学武器’了”。

护理要点:刮治后需配合使用氯己定漱口水,抑制残留细菌;同时避免食用洋葱、大蒜等易产气食物,防止异味反弹。我曾在治疗后第三天偷吃火锅,结果当晚口腔又有轻微异味,这让我深刻认识到“治疗+护理”缺一不可。

牙周探针不同型号

信号三:牙齿松动初现,咀嚼时“发软”成困扰

牙齿松动是牙周炎进展到中晚期的信号。我当初只是感觉咬合时牙齿“使不上劲”,后来发展到吃青菜都要切成小块,生怕硌到牙齿。医生检查发现,我的下前牙已有1-2毫米的松动度,牙槽骨吸收达根长的1/3——若再拖延,牙齿可能自行脱落。

治疗原理:牙周刮治通过清除牙结石,消除对牙周膜的刺激,为牙周组织修复创造条件。同时,医生会对牙根进行平整处理,去除病变牙骨质,促进新附着形成。我的治疗记录显示:刮治后3个月,牙齿松动度从2度降至1度,咀嚼功能基本重回正常。

长期价值:牙周炎与全身疾病密切相关,如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。通过刮治控制牙周炎症,不仅能保住牙齿,还能降低全身性疾病的发生风险。我曾在治疗后复查时,医生特意提到:“你的血糖控制指标比治疗前更稳定,这可能与牙周健康改善有关。”

龈下刮治术怎么做

写在文末:从纠结到坚定,我的治疗感悟

回顾这三个月的经历,我更大的体会是:牙周刮治不是“可做可不做”的选择,而是牙周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“必要干预”。它或许会带来短暂的不适(如术后3天牙龈敏感、进食需避开冷热刺激),但与长期口臭、出血、牙齿脱落相比,这些代价微不足道。

如果你也正面临类似困扰,不妨对照这三个信号自查:牙龈出血是否反复?口臭是否难消?牙齿是否松动?若符合其中一条,建议尽快到正规口腔机构就诊。记住,牙周健康是口腔的“根基”,只有根基稳固,才能享受美食、自信微笑,拥抱更美好的生活。


· 相关阅读 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