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饭塞牙、刷牙出血、牙齿悄悄松动……当检查被告知“牙根短”时,很多人头一反应是“只能拔掉吧?”。其实牙根短≠无药可救。先天发育不足、长期牙周炎症或不当外力损伤都可能导致牙根短小,但通过科学评估和个性化方案,多数人的真牙根仍有保留价值。今天就从修复选择、正畸可能到日常维护,系统拆解牙根短的补救策略。
面对牙根短的困境,首要任务是评估残根的可利用性。牙根能否保留并非只看表面长度,而需综合三个维度:
牙根暴露高度:若牙根边缘位于牙龈上方或平齐牙龈缘,保留成功概率较高;若深埋牙龈下方超过2mm,保留难度增大。
根尖健康状况:通过X光片判断牙齿根尖是否存在阴影、囊肿或炎症。无感染病灶的牙根即使稍短,仍有修复价值。
冠根比例平衡:理想比例为牙冠:牙根=1:2。当比例接近1:1时,可通过特殊设计修复;低于1:1则风险显著增加。
当评估确认牙根具备保留条件,优先考虑小创伤修复方案,更大化利用天然牙根。
(1)桩核冠修复:短牙根的“加固术”
适用于牙根长度≥7mm且根管壁厚度≥1mm的情况。
根管治疗是前提:全都清除感染牙髓,根管内封药消毒,杜绝之后的感染。
纤维桩增强固位:在根管内植入生物相容性好的纤维桩,形成内部支架,弥补长度不足。
全冠包裹保护:定制全瓷或金属烤瓷冠套住剩余牙体,分散咬合力,降低劈裂风险。
(2)覆盖义齿:短根多颗牙的联合修复
当多颗牙牙根较短(5-7mm)但无炎症时,可采用覆盖义齿设计。
截冠处理保留牙根:将牙冠磨至牙龈附近,保留牙根在牙槽骨内。
磁性附着体固位:在牙根内安装磁铁装置,与活动义齿的金属板吸附,提升义齿稳定性。
减缓牙槽骨吸收:保留的牙根持续刺激牙槽骨,延缓萎缩进程。
若牙根过短(<5mm)、重度龋坏或根尖病变无法控制,则需拔除后修复。
(1)种植修复:独立支撑的“人工牙根”
在牙槽骨植入纯钛种植体,替代天然牙根功能。
骨量不足时需植骨:牙根短常伴随牙槽骨萎缩,需先做骨增量手术。
即刻种植可能性:若拔牙时骨壁完整无感染,可考虑即刻植入种植体。
(2)活动义齿:经济型过渡方案
通过金属卡环勾住邻牙固位,适用于多颗牙缺失或暂时无法种植者。
需每日摘戴清洗:避免食物残渣堆积引发基牙龋坏或牙龈炎症。
基托加强设计:牙根短者选择金属加强基托,防止义齿变形断裂。
牙根短能否矫正需个体化评估,关键取决于牙周状态与矫治方案。
可尝试正畸的情况:牙根长度>正常1/2,牙槽骨高度正常,无重度牙龈萎缩。
谨慎操作方案:采用轻力矫治系统(如隐形牙套),每月移动距离控制在0.3mm内;避免整体移动,优先选择倾斜移动。
肯定禁忌证: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1/3,牙齿松动Ⅱ度以上,或牙周炎活动期。
无论是否修复,牙根短者都需长期维护,避免进一步损伤。
专用清洁工具:小头软毛牙刷+单束刷清洁桩冠边缘;冲牙器清除覆盖义齿死角。
咬合习惯管理:避免啃咬硬物(如螃蟹壳、坚果壳);夜磨牙者需佩戴咬合垫。
定期复诊监控:每6个月检查修复体边缘密合度,每年拍片观察牙根与牙槽骨变化。
牙根短并非无法可解。从桩核冠的精细修复到覆盖义齿的巧思设计,从种植牙的功能重建到科学正畸的轻力控制,现代技术为不同条件的牙根提供了多样化方案。更重要的是守住牙周健康这条底线——再好的修复也需稳固的根基。定期检查、专科清洁和避免咬硬物,才是延长牙齿寿命的根本之道。
· 相关阅读 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