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牙结石不是越早清越好?咋医生还让我先别动它?”刚在诊室被“劝退”的李姐攥着病历本直跺脚——这场景是不是像极了被牙医“泼冷水”的你?兴冲冲去洗牙,却被医生一句“现在不适合”挡了回来。这背后到底藏着啥门道?今天咱们就唠个明白!
“医生,我高血压10年了,能洗牙吗?”上周,56岁的王叔捂着半边脸冲进诊室——他偷偷在社区诊所洗了牙,结果牙龈出血止不住,血压飙到180mmHg,差点晕在牙椅上。
这可不是个例!湖南省人民医院口腔科主管医师张特提醒:未控制的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血病患者,洗牙堪比“玩火”。牙结石清理时,超声波震动会刺激牙龈,正常人出血几分钟就能止住,可高血压患者血管脆性大,糖尿病伤口愈合慢,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凝血功能差,轻则血流不止,重则引发感染性休克!
“去年有个孕妇,孕晚期非要洗牙,结果宫缩提前,孩子早产了。”张医生叹了口气,“孕期激素变化会让牙龈更敏感,洗牙刺激可能诱发流产。真要清理,至少得等产后3个月。”
关键提醒:洗牙前务必查血常规、凝血功能,有慢性病的先找内科医生评估!
“医生,我牙龈肿得像馒头,能洗牙吗?”28岁的小张捂着嘴直抽气——他熬夜加班后牙龈急性发炎,却急着洗牙“去火”,结果当天晚上就发起高烧。
急性牙龈炎、牙周炎发作期,洗牙就是“自讨苦吃”!医师解释:此时牙周组织充血水肿,超声波探头一碰就破,细菌会顺着伤口“攻城略地”,轻则炎症扩散,重则引发颌面间隙感染,脸肿得像“仓鼠”!
“上个月有个姑娘,智齿冠周炎没好利索就洗牙,结果半边脸肿得眼睛都睁不开,输液一周才消。”张医生翻着病历本,“这类患者得先吃3—5天甲硝唑,等红肿消退、疼痛减轻再洗。”
自查小技巧:用棉签轻压牙龈,如果出血量大、有脓液,或者刷牙时牙龈像“被针扎”一样疼,赶紧先降低炎症!
“医生,我牙结石咋越洗越松?”65岁的赵奶奶攥着假牙直抹泪——她听人说“牙结石会撑住牙齿”,死活不肯洗牙,结果牙结石越积越厚,把牙龈“压”得萎缩,然后5颗牙集体“下岗”。
别被谣言骗了!牙结石是“口腔头号杀手”!它表面粗糙,像“细菌培养皿”,不断吸附食物残渣,释放毒素刺激牙龈,时间久了牙龈萎缩、牙槽骨吸收,牙齿自然松动。更坑的是,牙结石会“伪装”成“支撑物”,让你误以为“洗掉会松”,其实不洗只会松得更快!
不过,特殊情况确实要“手下留情”:比如儿童乳牙牙结石少,通过巴氏刷牙法+牙线就能控制;牙结石长在牙根深处(龈下结石),得先拍片评估牙槽骨吸收程度,盲目洗可能伤及神经;还有牙齿有隐裂、缺损的,超声波震动可能让裂痕加深,得先戴牙冠保护。
医生建议:每年做一次口腔检查,牙医会用探针和X光片判断是否需要洗牙,别自己当“判官”!
“医生,我来例假了,能洗牙吗?”22岁的小周红着脸问——她怕被说“矫情”,结果洗牙时出血量是平时的3倍,洗完头晕了半小时。
女性经期、孕期、哺乳期,洗牙要“三思”!经期雌激素升高,牙龈血管扩张,洗牙易出血;孕期激素变化会让牙龈对菌斑更敏感,洗牙可能诱发“妊娠期牙龈瘤”;哺乳期虽无直接影响,但洗牙后可能需用抗生素,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宝宝。
“上个月有个产妇,产后1个月就来洗牙,结果因为熬夜带娃免疫力差,洗完后发烧39℃,住院打了一周点滴。”张医生摇头,“产后身体改善至少3个月,别急着‘折腾’牙。”
贴心提醒:洗牙前告诉医生你的生理状态,避开特殊时期更可靠!
结尾:你的牙,医生比你更“上心”!
看到这儿,你是不是恍然大悟?原来医生不让你洗牙,不是“偷懒”,而是“保命”!牙结石清理不是“赶时髦”,得看时机、看身体、看病情。下次再被“劝退”,别急着抱怨,乖乖听医生的话——毕竟,他们比你更怕你“洗出事儿”!
· 相关阅读 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