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齿脱矿是牙釉质中羟基磷灰石矿物质逐渐流失的渐进性病变,与龋病的发展密切相关。这一过程始于口腔内酸性环境对牙体硬组织的侵蚀,初期表现为肉眼可见的色泽变化,若未及时干预,将逐步进展为牙釉质缺损甚至龋洞形成。了解脱矿的各阶段特征,对阻止病变进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牙釉质的矿物质流失过程:
牙釉质作为人体较坚硬的组织,主要由羟基磷灰石晶体构成,其稳定性依赖于口腔内酸碱平衡。当菌斑中的细菌分解碳水化合物时,会产生乳酸、乙酸等有机酸,这些物质会降低牙齿周围环境的pH值。当pH值低于5.5时,羟基磷灰石晶体开始溶解,钙和磷酸盐材料从釉质中脱出,形成脱矿病变。
这种矿物质流失并非均匀发生,而是与局部微环境密切相关。龋病引起的脱矿多集中在牙齿的点隙窝沟处,而胃酸反流等内源性酸蚀导致的脱矿,则更常见于牙齿的腭面和舌面。氟牙症或四环素牙等发育异常者,脱矿斑块常呈对称性分布,上前牙多见黄褐色或黑褐色改变。
菌斑生物膜的核心作用:
脱矿的起始离不开菌斑生物膜的形成。口腔细菌在牙齿表面定植后,会构建起黏性生物膜,为酸性物质的持续作用提供微环境。正畸治疗人群因托槽周围清洁困难,菌斑易堆积,脱矿风险显著增加,常表现为托槽周围的白垩色斑点。
唾液的缓冲能力在此过程中至关重要。干燥综合征患者或头颈部肉瘤放疗后人群,因唾液分泌减少,无法有效中和酸性物质,脱矿进展往往更快。这也解释了为何口干症状常与牙齿脱矿伴随出现。
初期脱矿:白垩色斑点的形成
脱矿初期的典型表现为牙齿表面出现白垩色斑点,这是由于釉质表层矿物质流失后,光线折射方式改变所致。这些斑点多呈不规则形状,常见于牙齿的邻面、唇面或托槽周围,在干燥后的牙面更易观察到。
此阶段牙釉质表面尚未出现实质性缺损,用探针探查时质地与正常釉质差异不明显。此时若能改善口腔环境,通过唾液中的矿物质补充或特色再矿化治疗,病变仍可逆转。正畸患者在治疗后3-6个月内,若口腔卫生不佳,极易出现这类早期脱矿表现。
中期脱矿:斑块扩大与色泽加深
随着脱矿进展,初期的白垩斑会逐渐扩大并相互融合,形成不规则的斑块状区域。受色素沉着影响,斑块可从白色变为棕黄色或黄褐色,这提示脱矿深度已超过釉质表层。
此阶段用探针轻划病变区域,可感觉到表面略粗糙,牙釉质硬度较正常区域有所下降。患者可能开始出现牙齿敏感症状,对冷热酸甜等刺激产生短暂酸痛感,这是因为脱矿导致釉质变薄,牙本质小管暴露增加所致。窝沟部位的中期脱矿常表现为沟口变黑,需与单纯色素沉着鉴别。
晚期脱矿:釉质缺损与龋洞形成
持续脱矿较终会导致牙釉质表层剥离,形成实质性缺损。初期缺损表现为表面浅凹陷,随病变发展逐渐形成明显龋洞,洞内常充满感染脱矿的牙体组织和食物碎屑。
此时病变已累及牙本质层,探针探查时会感到明显软化,患者对刺激的敏感症状加重,食物嵌塞入洞时可引发短暂疼痛。X线检查可见病变区域密度降低,边界模糊。需要注意的是,窝沟部位的龋洞外观可能较小,但实际病变可能已深入牙本质深层。
正畸治疗相关脱矿:
正畸患者的脱矿具有独特分布特征,托槽周围及弓丝下方是高发区域,这与这些部位清洁困难、菌斑易堆积直接相关。这类脱矿初期表现为托槽边缘的白垩色细线,随时间延长逐渐扩大成斑片状。
固定矫治器佩戴者若口腔卫生维护不佳,脱矿发生率可显著升高。粘接托槽前的酸蚀不当,会使未被托槽覆盖区域的釉质变得粗糙,进一步增加脱矿风险。这类脱矿在拆除矫治器后会更加明显,重度者可影响牙齿美观。
儿童与成人脱矿的差异:
乳牙与恒牙相比,脱矿进展速度更快,这与乳牙釉质更薄、矿化程度较低有关。儿童喜食甜食且口腔卫生习惯尚未完全建立,使得乳牙列更易出现广泛性脱矿病变。
成人脱矿则多与特定诱因相关,如长期饮用碳酸饮料导致的酸蚀症,常表现为前牙唇面的广泛脱矿;而胃酸反流患者的脱矿则集中在牙齿腭面和舌面。随着年龄增长,牙釉质逐渐磨耗变薄,成人脱矿后更易出现敏感症状。
药物与环境因素导致的脱矿:
氟牙症患者的脱矿表现为对称性斑块,可呈黄褐色或黑褐色,重度者伴随釉质发育不全。这类脱矿与牙齿发育期间摄入过量氟元素相关,前牙和头一恒磨牙常受累。
四环素牙所致的脱矿则表现为全口牙齿的黄色或深褐色改变,这是由于药物成分沉积在牙本质中,影响了釉质矿化过程。这类脱矿病变常贯穿牙釉质全层,色泽变化较为均匀。
牙齿脱矿的各阶段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,从初期可逆的白垩斑到晚期不可逆的龋洞形成,反映了牙釉质矿物质持续流失的病理变化。不同阶段的色泽、质地和形态改变,为临床识别提供了明确依据。正畸人群、儿童和饮食习惯不良者是脱矿的高发群体,其病变表现具有一定特殊性。早期发现并识别各阶段脱矿特征,对阻止病变进展、避免进一步牙体损伤至关重要。牙釉质的矿物质流失虽无声无息,但通过细致观察牙齿表面的细微变化,就能及时捕捉到脱矿的信号。
· 相关阅读 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