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种牙到底该找哪位医生?”这是很多缺牙朋友在鞍山德立联合口腔医院询问时较常问的问题。毕竟种植牙不是“种颗螺丝钉”那么简单,医生的经验、技术甚至沟通方式,都会直接影响手术结果和术后体验。今天咱们就结合患者真实反馈和医院正规信息,扒一扒鞍山德立联合口腔医院里,哪些医生在种牙领域“有两把刷子”。
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詹宏伟医生的手术风格,那一定是“较真”。从业多年,他经手的病例里,既有普通单颗缺失,也有让其他医生头疼的“硬骨头”——比如半口全口牙缺失、牙槽骨萎缩到只剩薄薄一层的患者。
詹医生较拿手的是All-on-4和穿颧穿翼种植技术。这两种技术听着玄乎,其实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:当患者牙槽骨条件差,没法按常规方式种牙时,如何用更少的植体、更小的创伤完成修复。比如穿颧种植,需要在颧骨上“打钉子”固定植体,对角度、深度的精度要求极高,差0.1毫米都可能影响稳定性。詹医生会结合患者的CBCT影像和3D口扫数据,用AI软件模拟种植路径,连植体和牙冠的咬合角度都要反复调整,确保术后患者啃苹果、吃排骨都不费劲。
“詹医生特别有耐心。”一位做过半口种植的阿姨说,“他拿着模型给我讲方案,连每颗牙的受力方向都画出来了,连我这种外行都能听懂。”这种“把复杂问题说清楚”的能力,加上他手术时“稳准狠”的手法,让不少患者成了他的“活招牌”。
“医生,我牙槽骨都快没了,还能种牙吗?”这是许浒医生较常听到的疑问。他的回答总是带着点东北人的直爽:“能种!但得讲究方法。”
许医生擅长用骨增量技术解决骨量不足的问题。简单来说,就是通过植入骨粉、自体骨移植或牵拉成骨等方式,给牙槽骨“打补丁”或“拉长”,为植体创造稳定的“地基”。比如一位65岁的叔叔,因为长期缺牙导致上颌骨重的萎缩,常规种植根本没法固定植体。许医生先用骨增量技术把牙槽骨“垫高”了3毫米,再采用即刻种植技术,当天拔牙、当天种牙、当天戴临时牙冠,叔叔术后第二天就能吃软面条了。
“许医生手术特别快。”这位叔叔回忆,“我躺下还没紧张完,他就说‘好了,起来看看’,整个过程不到半小时。”这种“快而准”的背后,是许医生对解剖结构的熟悉——他能在术中精密避开神经和血管,减少出血和肿胀,患者术后几乎不用吃止痛药。
如果詹医生和许医生是“经验派”,那斯温医生就是“技术派”。这位从德国夏洛特医学校归来的博士,把欧洲靠前的智能化种植理念带到了鞍山。
斯温医生较擅长的是UDIS德国智能化种植系统。这套系统通过3D扫描获取患者口腔数据,AI算法会自动生成种植方案,连植体的型号、角度、深度都提前算好。手术时,医生只需沿着智能化导板操作,就能把误差控制在0.1毫米以内——相当于在头发丝上刻字。这种“精密种植”尤其适合高龄患者或骨质疏松人群,能较大程度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。
“斯医生做手术像在‘玩科技’。”一位做过全口种植的阿姨笑着说,“他拿着个‘小镜子’在嘴里扫一扫,电脑上就出现我的牙齿模型了,连以后笑起来的样子都能提前看到。”这种“所见即所得”的体验,让不少患者觉得种牙不再是“开盲盒”,而是“定制专属笑容”。
其实,判断一位医生好不好,技术只是基础,更重要的是“让人安心”。在鞍山德立联合口腔医院,很多患者提到医生时,都会反复强调“耐心”“负责”“没架子”。
比如詹医生会为每位患者建档,记录术后改善情况,哪怕患者只是问“今天能不能吃辣”,他也会认真回复;许医生会在术后手把手教患者刷牙、使用牙线,连“牙刷要斜45度”这种细节都不放过;斯医生则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技术原理,让患者明白“为什么选这种方案”“术后要注意什么”。
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,恰恰是患者更在意的。毕竟,种牙不是“一锤子买卖”,从术前询问到术后维护,医生的陪伴和指导,才是患者改善自信笑容的关键。
在鞍山德立联合口腔医院,没有“无所不能医生”,但每位医生都有自己的“绝活”。如果你正在为缺牙烦恼,不妨先做个免费初诊检查,和医生面对面聊聊——毕竟,适合自己的,才是更好的。毕竟,种牙这件事,选对医生,就成功了一半。
· 相关阅读 ·